书法作品
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书法作品

徐建民

发布时间:2017-03-07 16:13:59    浏览次数:[]

冷庵翰墨与书辩小辑

简介

徐建民,早期以枕溪书屋主人为号,其后复用墨华馆主、牧鹤散人,晚岁始以冷庵名之,1940年生,山东省兰陵县人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中国民盟书法协会常务理事,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。临沂市书法协会顾问,原临沂师范教授。曾在钓鱼台国宾馆参加《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周年书法联谊会》,作品被毛泽东纪念堂、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等文博单位收藏,曾入展“中国近现代书画精品展”在上海展出。曾被日本国主办“全中国代表书法家作品展”选中,在东京展出。曾出任颜真卿奖首届全国书法大赛评委。曾与赵冷月、党黉、张新生四人在北京联展,即“孤鼎”研究展赢得在京书画界及中国书法院领导的广泛赞誉。

 

 

自序

冷庵将点滴笔墨和数则书辩辑成小册页,奉呈社会,一则为了答谢多年来关爱我的亲朋师友;二则或可邀约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,“嘤其鸣也,求其友声。”不亦乐乎?!

冷庵虽年近八秩,躬亲翰墨亦届六十春秋。虽有些许体味,却未敢昭示天下,怕污垢社会,遗误后人,故延迟再再,拖至今日。

冷庵所敬仰的书界老人相继去世了,而当今“大师”、“大家”山头林立,不敢请也。冷庵本是小草一株,虽有教授空衔一介平民布衣而已,何敢近高人门槛!

我是主张“煮百家饭”的,故其笔墨不专主某碑某帖。即我以我法,发我心声,如此而已。

山西大学过世的百岁老人姚奠中先生,堪称国学大师,一代名儒。我敬仰他的为人为艺,曾请他题写书签,故借此刊发,以慰我心云尔。

几则书辩,只是个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砚边体会,连同几件书迹奉呈读者,还请批评指正为幸。

其实,“墨迹就是一切。”此即我也。何必请“高人”“吹喇叭”,“涂脂粉”呢!

“假作真时真亦假,无为有处有还无。”

冷庵心语

2016年9月

 

 

谁能养气塞天地   吐出自足成虹霓

——徐建民书法读后

于明诠

书画艺术圈大抵有这么一个共识,认为六十岁是艺术者的一道非常关口,好比一个门槛,冲过去且能有所作为,有一个新的起点的似乎不多,或者说少之又少。其中深层的原因自然多多,如生理、心理、识见、魅力、胸次等,十分复杂,且也不可一概而论。环顾当下艺坛诸公之作品面貌,益觉此论之不虚也。屈指数来,花甲古稀的老书家频频拿出的“墨宝”依然令后辈由衷敬佩的实在不多见。朋友相聚,看到许多当年叱咤书坛的大腕们日渐稀松的笔下行状,不免摇头欷歔。偏偏在近日读到了来自书圣故里临沂的老书家徐建民先生的书作,令人顿时眼前一亮,扼腕惊叹,今之书坛能有如此分量的作品实在是少见啊!

 

 

 

徐建民先生生于1941年,已年仅七旬,系山东临沂师院教授,一生淡泊,唯以读书、教学、做学问是其生涯。于书法的学习研究几十年如一日。面对书法热潮花样迭出的种种现象,既不漠视,也不偏执,一切随缘。虽然很早就担任临沂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,在不大不小的临沂城文化圈当然算得上是一位大名人了。但很少在那些风光亮相的场合见到他的身影。人们或说这老头脾气古怪,对看不上眼的来访者有时无言以对,有时竟也翻白眼。从这里我们约略可以体察到这位老书家的艺术态度和奇崛性格。记得某位文学大家回忆自己的一生,不无感慨地说,要在文学事业上有所创造,一定要做到“面对文学而背对文坛”。“面对文学”是热爱文学的事业,勤奋努力,笔耕不辍;“背对文坛”是主动逃离圈子内外人事间的是非纠缠。徐建民先生的处世态度和做事原则,正是如此。几十年来他面对书法,但背对书坛,不跟风、不狂热、不放弃、不言败,默默地耕耘,人磨墨,墨磨人,独自做着书法的事,真诚而平淡,神圣却寻常。

近日,徐先生来济南舍下过访,并带来了许多作品,很认真地征求我这个晚辈的看法。一张张翻看着老人的作品,其个性之强烈独特,用笔之老道生辣,结体之拙朴奇崛,着实让我折服。交谈中得知,先生几十年来默默地读书临池,虽不敢比前贤“笔成冢,墨成池”,但也称得上心无旁骛,废纸三千,碑帖参政。先生强调学在识、艺在通、道在悟。在如何师法传统、师法自然从而建构自我方面颇有自己的卓见,领略前贤的笔法妙论尤有心得。力追“积点成线”的厚重含蓄,走笔似行还驻,故而迟涩生动。以碑之厚重融帖的华滋,以帖之宕逸化碑之拙辣。徐先生反复强调他几十年乐此不疲地做这方面的功课,终于形成了不与人同的艺术风格,简建树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。我赞赏先生的诸多艺术观点,对先生的艺术高度由衷地叹服。

 

 

书法理论家陈方既先生曾说“书写用笔的美学意义、价值和效应,在于文字书写中,笔的性能的充分发挥、主体功力修养的充分表达、符合人的生存发展根本利益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充分展示,线形、线质、线性、线意的美的根本依据,就在这里”。刘熙载也主张“书,如其才,如期识,如其人”。在艺术与人生的根本问题上,可谓古今一理。因此,我们观赏徐先生的作品,分明看得出,他把生活的状态不动声色地融化到他的艺术信念之中了。那种苦涩孤独中的宁静安适、平淡艰难中的坦诚倔强和清贫落寞中的静逸无奈,都一一鲜明地物化在他笔下的线条内蕴里了。细细端详,分明掷地有声,令人扼腕。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,书法到底是什么?对于年轻人,或许意味着知识、技法和才情;对于中年人则是学问,是功力,甚至是事业和追求;而对于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年人呢?也行只能是波澜不惊的一瞥,是超越浮华的颔首,是生命温馨的心灵回味,一句话,是他整个的人生况味了。“谁能养气塞天地,吐出自足成虹霓”。面对安详儒雅的徐先生,听他娓娓道来讲述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怀,再欣赏他那风格独特的作品,我不禁想起陆放翁的这句诗。也许,我们要思考的应该是这样的问题,那就是对于人的生命来说,书法艺术真正的、最根本的意义,究竟意味着什么。

 

 

书法篆刻家、美学评论家如是说:

1坡子吕三:徐先生之书,妙在不似之似,无法之法。点画老到而生动,鲜活而静穆。屋漏痕、蚕食桑、不漏声色,一任自然。

2陈量:冷庵先生的书法,不囿于地缘和时空,极具自己的独特风貌,这种风格是松弛安详的,这来源于他一生的传统修炼和历经沧桑,先生将这些沧桑苦涩注入笔端,如枯木扎入天空,劲道,颤抖,富有生命感觉。这种精神源自他对北碑及良宽、谢无量、赵冷月、吴丈蜀等人的借鉴吸收,其取法无门户、今古之见,使得他的书法蕴涵丰富,既古又新。而先生本人隐遁市井,极少交游,乡贤厚脉,当为世鉴。

3徐先生书法,用笔老辣,斩钉截铁,信可谓人书俱老,炉火纯青,智巧兼优,心手双畅,同自然之妙有,非力运之能成。

后记

冷庵笔墨连同书辩数则刊发了。在聊释我怀的同时,应再次感谢关爱支持我的亲朋师友,没有他们的鼓励和支持,小辑恐一时难成。也要感谢持助我的学生、旧交。他们不仅关注我的翰墨生涯,而对我的日常生活,也给予了不少关爱与帮助。人至衰年自有深刻体会,这是一种福分,谢谢了。

数十年的翰墨生涯,连同对社会,对人生的诸多感悟,全在我的笔墨里了。我用笔墨追求自由,寄托情怀,一句话,用笔墨来“说话”,来表达,识者自识之矣!

在此,还应感谢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王素民女士和参与编辑的诸位先生。他们在此项事务中付出了不少的汗水和心血。

册中定有不少谬误,请读者批评指正。尤望方家不吝赐教,十分感谢。

古鲁 琅琊 冷庵 徐建民

2016年9月

 

 

书辩十六则

1“真知书者,唯观神采,不见字形。”此古贤论书名句。细思之,虽有失偏颇之嫌,但却道出了其对书道的深刻体味与理解。书法最终还是要看神采,看气象,看气局境界。换句话说,就是要看作品的追求与表达。

2“文以载道”“诗言志”。余谓任何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在表达作者的心志和追求。一句话,就是表达思想感情。书画亦然。评论艺术作品的条件,还是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说得好:首先看作品所表达感情的独特性,次看表达感情有多么清晰,再看艺术家的真挚程度如何。执此三条,审视书法作品的高低优劣,就清楚了。

3前贤谓“人雕书自雕,人朴书自朴”这是不错的。这是对“书如其人”的阐释与解读。说穿了,人低俗,笔下岂能有高水平的书作?!

4蹈袭古人,无自我面目,不是愚昧,便是庸才。然下笔骄纵飞扬,如失控之野马,故弄玄虚,亦为可鄙。岂不知东坡公在千年之前就讥批“世俗笔酷骄,众中强巍峨。钟张忽已远,此语与时左。” 

5世俗妄鄙传统,一味张扬自我。其实正是无知的表现。真正的创造高手,必是深谙传统的。没有“万卷书”和“万里路”的历练与跋涉,创新便是一句空话。

6名声、地位、头衔固可惊人,但它不是衡量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准。服饰华丽瑰奇固可降服世俗,但在识者面前却显得幼稚可笑了。

7老老实实的做功课,心无旁骛,勇往直前,师古贤,师造化,德艺双修,耐得寂寞,“不求一时誉,当期千载知”,至少历练三十年乃至一生追求不舍,自然笔下生风雷。

8林散之是个集大成者,王蘧常是个变革者,于右任是个创新者,他们都是一流大师,书坛圣手。但我尤喜谢无量、徐生翁。我曾有“简淡天真谢无量,奇崛冷峻徐生翁”之句,是对其书法艺术的概评。

9弘一法师晚年将简静高古推到极致。日本高僧良宽下笔烂漫而天籁有声,都是圣手高人。

10为人为艺都要真诚。以笔墨追求真理,追求自由,岂能容得虚假。炫耀自我,便是自欺欺人。其笔墨固然有相当的迷人华彩,但它只能欺世俗,不能邀真赏。

11“二王”固是千古楷则,所谓书圣者是也。然一味追摩其外形表象,仅得其皮相而已。余谓此为“抄袭者”“假古董”。应深思二王所以为二王者,是其创新精神。应研究他的学书道路,研究其艺术吸纳了几多营养才生成这个面貌。如此,去开发书法艺术之宝藏,坚持数十年乃至一生,就有望产生“张羲之”、“李羲之”、“赵羲之”云云。

12书家应深思“书贵质而不贵工,贵淡不贵艳,贵自然不贵作意”的道理。古人有“返朴归真”之谓,殊不知这需几十年的艰苦历练,决非短期所能奏效的。东坡公云,“渐老渐熟,乃造平淡,实非平淡,绚烂之极。”便是返朴归真的极好注脚。

13书法是一个渐进型的艺术门类,短期内固可收获成效,但不会有大成功。它不能早出人才,快出人才,而持“早”“快”观点的人,他至少不懂得这门学问的内在规律。不然,则别有用心。

14能写多种书体,这是一个高度。但能将多种书体融会贯通,从中自然地提取有益的东西,形成一种自我笔墨语言,这就难了。恐怕要一辈子方可形成这样水平的新品牌,甚或要数百年呢!

15明末书家傅山(青主)曾说,书作没篆隶基因,便是俗书,我赞成这个观点。书中有篆籀气,即谓书作运笔自然而然有篆籀因子。其实,中国书法无论何种书体都是从源头篆籀流变而来,这篆籀气便是书法流传至今的“遗传因子”(姑妄称之),若没有这种东西,即令你写一辈子,如何如何“高明”,俗书而已。

16古法之“积点成线”,颜真卿之“屋漏痕”,应该引起书界的关注。因为点画是构成书法作品的要素之一,那种“似行还驻”、“亦行亦驻”的线质,实在是迟涩、朴厚、高古,这与一滑而过的轻薄浮漂的点线,岂可同日而语!

 

 

版权所有:临沂市书法协会 联系电话:0539-8196656 联系地址:临沂市兰山区沂州路33-1号 邮编:276000
【后台管理登陆】 您是第 位访客 技术支持: 智峰软件